
在現代化企業治理的長河中,信訪工作猶如連通地脈的根系,既要深植法治土壤,更需浸潤人文溫度。王波,連續在2022年、2023年榮獲先進信訪工作者稱號,成為公司上下學習的楷模。這位深耕信訪沃土的"擺渡人",他不是坐在辦公室翻閱文件的仲裁者,而是躬身走入車間塵埃里的傾聽者;不是機械執行條例的守門人,而是用法治春雨澆灌信任種子的耕耘者。他在豐源輪胎公司這片熱土上,將員工訴求的涓涓細流匯入企業發展的浩蕩江河,用幾年信訪春秋織就基層善治的錦繡華章。
他的足跡是丈量民心的標尺。當"一接訪二宣講"化作流動的辦公桌,當"三調研四排查"成為車間里的"長凳會議",那些帶著機油氣息的傾訴便有了安放之所。在生產線旁接過沾著橡膠碎屑的茶杯時,他讀懂了沉默背后的期待;工人于交班間隙留下的三兩句牢騷里,他感受到制度與人情交織的痛癢。40余項訴求的圓滿化解,不僅是工作清單上的數字,更是40多個重新舒展的笑顏在生產線綻放的溫度。
他執制度之筆,構建"領導掛帥-分管領航-部門協同-各級科室和車間共同執行"的四級責任體系,創新"接訪即辦、宣研并舉"的閉環機制,讓"黨政同責"不再停留紙面,使"首問負責"化作行動自覺。當"最多跑一次"的承諾落地生根,信訪接待室蛻變為"訴求終點站",40余件陳年積案在他構建的"信訪訴求直通車"里駛向終點。
他以創新為刃,破解傳統信訪尷尬局面。"一站式"聯合接訪機制猶如精密齒輪,將接待、分流、協調、督辦環節契合得天衣無縫;矛盾預防機制好比智能雷達,在風險區域提前發出警報。當"被動滅火"轉為"主動防火",連續兩年100%的結案率與滿意度,正是制度創新澆灌出的雙生花。
他懷赤子之心,在車間機臺間丈量民情溫度。每月風雨無阻的"車間問診",讓隱患顯影于萌芽之時。當普法宣傳冊化作法治星火,當《信訪條例》宣講會架起溝通虹橋,員工眼里閃爍的不只是權益的覺醒,更是對企業治理的深度認同。那些被成功化解的歷史遺留問題,如同拆除的隱形地雷,為企業前行掃清障礙。
王波用躬身踐行的背影,詮釋著新時代信訪工作的深刻內涵——最高明的信訪從不是解決問題的技術,而是讓問題失去生長的土壤;最動人的管理亦非冰冷的效率至上,而是讓人心成為企業最珍貴的軸承。當他的辦公室深夜燈火化作員工心中的啟明星,當每封感謝信里躍動著信任的溫度,我們看見--一名信訪工作者的情懷,可以如此深沉地鐫刻在企業發展的年輪里,我們還看見--制度的理性與人文的溫情,終將抵達同一個春天。